重庆高校图书馆动态
95载相伴,生日快乐!我的重大图——重庆大学图书馆建馆95周年
2025-10-15 阅读量:

95载书香传薪火

当嘉陵江的晨光洒满缙云山脉,

A校园钟塔再次响起清脆声响,

2025年10月12日,

重庆大学图书馆迎来了95岁生日。


01

馆舍承使命

作为中国西部地区最大的图书馆之一,重庆大学图书馆以“文献支撑、文化育人”为办馆宗旨,按校园学科布局构建起完善的服务网络。A校园理工图书馆(含声音图书馆)承载理工科文献需求,B校园建筑图书馆守护建筑学科文脉,虎溪校园图书馆更是集合4个舍区书屋、理学分馆、方志图书馆(川渝共建)、科幻图书馆于一体,还与学院合作建设有博雅学院分馆、新闻学院分馆、艺术学院分馆、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分馆、马克思主义学院分馆等。5506个阅览座位、万兆骨干有线网络与全馆无线网覆盖,让“读者至上”的理念落地生根。

逸夫楼大厅

 

 

舍区书屋

      这里不仅是藏书之地,更是集“资源、管理、服务”于一体的创新型学术平台——教育部首批科技查新站、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、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设立的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(TISC)等平台相继落户,彰显着这座图书馆的硬核实力。


02

时光镌华章

翻开重庆大学图书馆的历史长卷,每一个节点都闪耀着奋进的光芒:

1930年,正式成立时仅有数千册藏书,却成为抗战时期师生“弦歌不辍”的精神堡垒;

20世纪30年代图书馆近景

1933年,从菜园坝杨家花园迁往沙坪坝校区(现博雅学院楼);

1935年,馆藏达32914册,率先制定《图书馆规程》实现规范化管理;

20世纪40年代阅览室

1957年,被确定为“四川省中心图书馆”之一,开始承担区域文献保障重任;

1989年,成为全国首批设立“科技查新站”的高校图书馆,为科研创新保驾护航;

2000年,原重庆建筑大学、重庆建筑高等专科学校与重庆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重庆大学,图书馆资源整合升级,迈入发展快车道;

合并大会

2010年,虎溪图书馆开馆,馆舍规模与服务能力大幅提升;

2019年,获批首批“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”,2020年再添“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在华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(TISC)”,成为全国4所获此殊荣的高校之一;

2021年,方志馆(川渝共建)开馆,2022年成立方志数字人文研究中心,让地方文化资源焕发新生。

方志馆(川渝共建)开馆

      95载风雨兼程,馆藏资源实现质的飞跃。从最初的数千册,到2024年底539.03万册实体馆藏与1598.45万册数字馆藏,从机械学科外国教材中心到西部最大数字文献中心之一,每一组数据都见证着“智慧与服务”馆训的传承。


03

珍籍藏文脉

      重庆大学图书馆是重庆市古籍重点保护单位,藏有古籍及民国文献,分藏于图书馆珍藏室(位于A校园理工图书馆东楼四楼)及虎溪人文社科图书馆特藏室(位于虎溪图书馆四楼)。

      在A校园珍藏室中,古籍与民国文献的厚重感扑面而来。其中古籍线装书903部12051册;1912年后影印线装书13496册,包括上海同文书局影印、涵芬楼影印的《二十四史》,商务印书馆影印的《四部丛刊》与中华书局排印的《四部备要》;民国图书共藏8738种,合计11957册;民国期刊2420种,合计8778 期;民国报纸65种,合计5000余期,另藏有名人画卷1幅,碑帖6册。重庆大学图书馆是民国报纸《大公报》收藏最齐全的单位之一,另收藏有近代中国历史最久的大型综合杂志——《东方杂志》,民国时期213所大学和中学的校刊。

      尤为珍贵的是其中的抗战文献,作为馆藏特色,民国文献中抗战文献是图书馆收藏的特色,共有抗战时期图书223册;抗战报纸45种,合计1200余期;抗战期刊109种,合计800余期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复制出版的《中华再造善本》与《传世藏书》收藏于虎溪人文社科图书馆特藏室。

《四部丛刊》

      数字时代下,特藏资源焕发新生。30000余件重大人著作、论文集、研究报告的数字化档案,构建起“数字特藏”体系。这些珍籍不仅是历史的见证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。



04

薪火永相传

      95年,足够一棵小树长成参天大树,足够一条小溪汇入大江大河,也足够一座图书馆,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家园。

      或许你曾在书架间寻找过一本书,或许你曾在窗前为一道难题皱眉,或许你曾在闭馆的音乐声中与同学并肩走出……这些细碎的瞬间,串联起重庆大学图书馆的95年,也串联起每个重大人的青春记忆。

      今天,我们想对这座95岁的“知识殿堂”说:谢谢你,为我们挡住风雨,照亮前路;也想对每一个走进图书馆的你说:愿你永远保持对知识的热爱,愿图书馆的灯光,永远为你亮着。